母親節前夕,想起兒子小時候,每天回家就像打仗一樣,媽媽我忙得像陀螺。一會兒催吃飯、一會兒忙洗澡、還要叨念著不要看電視、功課做完沒、聯絡簿拿出來,好不容易一切安頓妥當已經10點了。更生氣的是孩子好像沒事似的一點反應都沒有,經常大小爭執不斷,我也想當一個優雅的媽媽,但事與願違。孩子小時候還聽話,越大越有自己的意見,真不知該如何才好。隨著時間流逝,兒子長大了,現在想想還挺懷念那時候的時光。
其實,孩子越大自主性越強,對「命令」與「干涉」的排斥感也越大。雖然本來就希望孩子能獨立自主而非只是「聽話」,但實際面臨「控制」不了的場面時卻仍不免生氣。每當這種時刻,我總是提醒自己勿忘初衷,連自己都不喜歡被指使、被命令,何況是「自我」正在萌芽的孩子?身為父母的我們如果不希望走回權威教養的老路,勢必得學著應對。
在摸索的路上,我發現「框架內的自主」是很有用方法,也就是父母訂出大原則(例如功課要做好、鋼琴每天練、九點準時睡覺)至於順序如何、怎樣達成,適度放手讓孩子自主決定,只要最後達到大方向的要求,其餘旁枝末節就不必干涉。孩子需要自主空間,同樣也需要父母訂出框架,過度自由讓他們失去方向、過度控制也會導致反抗。當父母不再事事干涉,孩子也對自身事務有適度決定權,他便能從中獲得自主的成就感,從而驅動內在動力。
每個孩子的個性都不同,分寸的拿捏得靠父母與孩子一起摸索。「自主」是對自己負責的表現,擁有決定權才能談真正的責任。「能決定,也能負責」是我對孩子們的期許,從孩子的反應中,我看到「自主」帶來的動力!
背起書包上學去!五月份AB組的{幼小銜接實境體驗活動}開始,孩子即將在學習活動上有不同於幼兒學校的全新體驗。安親學校的老師們為了迎接這群可愛的小小孩,都已做好了充分準備,藉由課程體驗來協助孩子適應不同的環境、不同的老師、不同的學習模式,好讓孩子喜歡並期待面對下一個階段的學習新里程。
還有重要的基礎能力整合,例如生活自理中的整理書包、記得帶水壺、上廁所擦屁股……都鼓勵孩子自己處理。透過具體型態孩子的基礎能力就會被突顯,而這些也都需要透過不同的環境才能練習。孩子的文具用品準備,生活作息調整,都非常感謝家長們的支持與配合。也請您慢慢放手,給孩子學習與成長的空間,讓孩子的學習更開心!
【貼心提醒】
1.5/05宜蘭綠色博覽會戶外見學:請於8:30前到校,穿著夏季運動服,請帶小零食、揹式水壺、備用衣物和一個紅碗午餐用,當天不用帶日記本。
2.5/12愛在一起感恩野餐趣:當天不穿運動服,請帶一條絲巾或手帕,帶一份小點心請準時入席,謝謝您!
菲力安康幼兒園 祁祁園長 106.05.05